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
|||||||||||
---|---|---|---|---|---|---|---|---|---|---|---|
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 | |||||||||||
![]() 控制耶路撒冷標誌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 |
|||||||||||
|
|||||||||||
參戰方 | |||||||||||
基督教國家: |
撒拉森人: |
|
第一次十字軍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間,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發起,旨在收復由回教徒所佔領的聖地耶路撒冷的一項軍事行動。
第一次十字军空前需要现款,这导致了经济社会一度混乱。许多主教、贵族,甚至农民拿出了窖藏多年甚至百年的货币,法兰克帝国瓦解和早期封建割据的局面可见一斑。不少贵族、自由人为踏上征途而使出千方百计获取装备、物资和现款,包括出售不动产、掠夺犹太人等等[1]。
目录 |
[编辑] 背景
聖地耶路撒冷雖早在7世紀初就已淪陷於阿拉伯人手上,但阿拉伯統治者都允許歐洲基督教徒來此朝聖,四百年間原本相安無事,真正起因為11世紀初到1095年期间,耶路撒冷先后被埃及法蒂玛王朝和塞尔柱突厥人占領,迫害當地基督徒並禁止朝聖,諸多迫害消息已不斷地被返回歐洲的朝聖者所傳播。1095年隱士彼得朝聖返歐後,帶回了耶路撒冷主教向西歐教廷求救的呼聲,彼得到處奔走呼號,而掀起收復聖地的熱潮[2]。
[编辑] 克列芒會議
第一次十字軍的正式組成是由兩次宗教會議與兩位宗教重要人物的號召行動所促成,會議為在義大利帕辰察與同年冬在法國克列芒(Clement)所召開的基督教會議,人物為主持會議的教皇烏爾巴諾二世(Urbanus II)與四處宣傳打動人心的隱士彼得(Pierre l'Ermite)。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在義大利帕辰察召開宗教會議,正好東正教的拜占庭皇帝派來特使在會議上痛陳土耳其西侵的壓迫,於是教皇在會議上疾呼西歐應收復聖地並解救同為基督教兄弟的危難,但對抗強大的回教勢力必須有更多的團結勢力,於是教皇在同年11月冬天在法國克列芒召開更大的基督教會議發表演說以號召更多響應者,此次參與會議多達數萬人並且包含了各地大主教與封建貴族騎士與平民,造成貴族與平民間熱烈響應,並且確立以十字記號為軍隊徽幟,製訂大量徽章大量發放,十字軍的名稱由此而來[2]。
尽管十字军东征源于许多11世纪的厚重的历史背景,但其真正的导火索是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发至西方的请求。当时,塞尔柱人势力已扩张至距君士坦丁堡咫尺之遥的伊兹尼克。1095年3月,正在皮亚琴察参加宗教会议的教皇乌尔巴诺二世,收到阿历克塞一世皇帝使节的求援信。乌尔巴诺善意地回应了使节的请求,愿意在东方教会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也许乌尔巴诺认为东西教会大分裂四十年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需要修复,同时可以趁此时机团结天主教会并加强教会的权力。同年6月,乌尔巴诺二世回到他的家乡法兰西对此次远征进行号召,并在进行了多次演说布道的基础上,于11月在克莱蒙特举行了宗教大会。参加此次集会的有众多法兰西贵族和神职人员[3]。在会上,乌尔班二世發出呼籲,号召法國天主教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護衛教徒的軍隊,并允諾把收復的失地作為獎賞分發給參战人員。他说:[4]
- 「让那些习惯与同宗兄弟发动无所谓的私战的人,去从事值得进行的反对异教徒的战争并取得胜利吧;让那些到目前为止一直做强盗的人,成为基督的战士吧;让那些以前与自己的兄弟和亲戚争斗的人,现在进行反对蛮族的正义之战吧;让那些最近接受微薄工资而被雇佣的人,去获得永恒的报酬吧;让那些身心交瘁的人,去劳动获得双重报酬吧。我还能说什么呢?这边的不幸到那边会变成欢乐,这边的穷困到那边会变成富裕,这边主的敌人到那边就会成为主的朋友。」
对于此次集会,由参加人员以及后来参与十字军的作者记录成五个不同的版本,后来还有些其他版本(如史学家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由于这些作品都出自十字军胜利地占领耶路撒冷之后的一段时期,很难考证它们的客观性[3]。但我们可以从这些记录中得知,乌尔巴诺二世慷慨陈词,生动描绘了朝圣者和正教徒在东方遭受异教徒的迫害的情景,还谈到了欧洲社会的暴力和继续进行“上帝和平运动”的必要性、援助东方基督徒、武装保护基督朝圣者、为解救东方而战死者可以死后升天等话题。[3]多数叙述版本都提到乌尔巴诺将收复耶路撒冷作为东征的目标,但关于在其他说教布道中他是否始终坚持以耶路撒冷作为目标则不详。[5]
结合此前欧洲社会对圣地情形的宣传,这次会议为久已蓄积的社会力量发泄提供了合适的出口和正当的借口,把各种纷杂的社会力量导向了相同的道路。所以我们看到,十字军的发动动员的不只是那些虔诚地护教者,还有许多不如意的人,包括骑士、封建贵族、朝圣者,以及许多逃跑的农奴、有野心的商人、冒险者和罪犯。虽然这些人都戴着代表宗教的十字标志,但他们的非宗教动机预示着十字军的进程必然发生偏转。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6]。
[编辑] 平民十字軍
克列芒會議雖然造成法國封建貴族與平民熱烈迴響,但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利用教廷權力解放了貴族莊園的農奴甚至罪犯,並且可免除封建隸屬關係與罪行,使的欲響應的貴族騎士們暫緩發軍,而且任何理由已無法阻止這群宗教狂熱份子,於是由法国亚眠修道院的「亞眠的隱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 of Amiens)與貧窮騎士沃爾特·桑薩瓦爾(Walter the Penniless)所率領出發,此支十字軍由三萬多名貧農、流民、罪犯與隨軍婦孺組成,稱為「平民十字軍」[註 1]。原本預定大軍集合出发的时间是圣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这一年的2月份,這一支队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三萬多人之中僅有八位騎士與八批戰馬,武器裝備破爛且無嚮導指引。这群“军队”似乎不是前去作战,去同基督教的敌人搏斗,而更像是举家移民。“他们以牛羊当作马用,沿途拖着双轮小车,车上堆着破碎的行李和孩子们,每经过一个堡垒或城镇,孩子们伸手问到,‘这是耶路撒冷吗?’”[1]。 法國的平民十字軍途經日耳曼時,又有另外兩位修士號召五千多人由日耳曼人農夫們組成的日爾曼平民十字軍,但軍紀與武器裝備同樣低落,毫無地理知識,出征不久就經常迷途,餓死無數,並已有好幾千人病死於途中,中途又遭到匈牙利蠻族攻擊死傷慘重[2]。 此兩支隊伍沒有紀律,他們掠劫了萊茵河畔,從多瑙河向東的路途,更是到處殺戮與搶奪。所經之地不僅強迫當地民眾歸依信教,並以猶太人出賣耶穌致死為由在日耳曼境內大肆殺害猶太人、斯拉夫人,並因無後勤支援而對當地搶劫等暴行,雖然到達君士坦丁堡仍在拜占庭境內洗劫貝爾格萊德和尼什郊區洗劫[7]。
於是拜占庭阿歷克塞一世派船隻送走這群失控的狂熱分子運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而雖然隱士彼得試圖管束他的部隊,但他們不聽勸告等候援軍支援,但還是立刻對土耳其人發動攻擊並開始分裂。於是彼得便返回了君士坦丁堡請求支援,或是為了保護他自己。而沃爾特則在之後死於1096年10月21日塞爾柱國王基利傑阿爾斯蘭一世的部隊對他們的攻擊之中,據說死於射穿他的七支箭下[8][9]。於是被土耳其人擊潰,沃爾特戰死,彼得則在大軍停留君士坦丁堡時候已折返歐洲。
[编辑] 攻佔安條克
1097年初,另一隊由歐洲法蘭克、日耳曼貴族騎士組織為主力,此時第一次十字軍才算正式成軍。這支十字軍由相當複雜的勢力組成,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法國國王菲力普一世、英國國王威廉二世都以國內不安定為由拒絕號召,但三位君主都被教皇絕罰。因此組成十字軍的力量沒有任何西歐君主,全部由封建領主公爵率領,會集軍隊浩浩蕩蕩多達五十多萬,在西元1097年陸續齊集君士坦丁堡[2]。
但是當時封建貴族毫無文化又野蠻,軍紀蕩然無存,沿途劫掠,進入小亞細亞苦戰數個月,佔領了敘利亞首都安条克城市,然而土耳其隨即增援二十萬大軍並進行包圍,城內存糧已盡且拜占庭援軍因誤聽十字軍已敗訊息而折返,但之後發生聖矛事件激起十字軍的宗教狂熱,經過了兩年的苦撐被圍困的安條克得以解圍[2]。
[编辑] 耶路撒冷王國建立
十字軍休養整備半年後,於1099年南下進攻耶路撒冷,法蒂玛王朝伊斯兰守軍雖然重創十字軍攻勢,但六月中旬幾艘熱內亞補給船帶來補給而改變情勢,十字軍之中又傳出顯聖消息而士氣如虹,最終攻克聖城耶路撒冷,大肆劫掠七天,軍民不分包含婦孺皆被杀戮達7万多人,在血泊中收復了淪陷四個多世紀的聖地耶路撒冷。這次戰事中十字軍屠杀了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二城。
統帥戈弗雷以聖墓守護者之名攝政,實際上擁有國王權力,並擊退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反攻,穩定耶路撒冷政權。十字軍隨即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並分封各領地給予有戰功的將領,其後三個封建統治區為伊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與的黎波里伯國。征服聖地後擴大戰果取得地中海地區的港口雅法、泰爾、亞克、貝魯特,則割讓給威尼斯、比薩、熱內亞作為代價,償付這些義大利城邦的運輸補給與支援援助。1100年,戈弗雷以三十八歲去世,其弟包爾文繼位,聖地因為需要防衛能力於是組成三種基督教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2]。
1143年耶路撒冷國王傳位第四代僅十二歲的鲍德温三世,此時封建主互鬥與內亂不已,給予回教徒反攻機會。公元1144年,塞尔柱回教徒攻下伊德萨伯国,逼近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康拉德三世求援。
[编辑] 參見
[编辑] 註釋
- ^ 或稱為「先驅十字軍」、「農民十字軍」(Peasants' Crusade)或「貧民十字軍」(Paupers' Crusade)。
[编辑] 參考文獻
- ^ 1.0 1.1 詹姆斯·W·汤普逊(著); 耿淡如(译).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ISBN 9787100023078.
- ^ 2.0 2.1 2.2 2.3 2.4 2.5 王北固. 《聖戰, 十字軍》. 華胥出版社. ISBN 9789868132108 (正体中文).
- ^ 3.0 3.1 3.2 (英文)Thomas Asbridge. The First Crusade: A New History. Oxford. 2004. ISBN 0-19-517823-8.
- ^ (英文)Fulcher of Chartres, M.E. Mcginty. Chronicle of the First Crusad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Press. 1941.
- ^ (英文)Jonathan Riley-Smith. The Crusades: A History (2nd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826472702.
- ^ 赵立行等.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ISBN 7-309-04646-3/K·161.
- ^ 前十字军的“东征”. 金诺人文.
- ^ Edgington, Susan B.; Albert of Aachen (2007). Historia Ierosolimita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1. ISBN 0199204861. 'There died Walter Sansavoir, pierced by seven arrows through his hauberk and breast'.
- ^ Jonathan Riley-Smith, The Crusades: A History, 2nd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g. 27
- 參考書目
- 王北固. 《聖戰, 十字軍》. 華胥出版社. ISBN 9789868132108 (正体中文).
[编辑] 外部連結
- 十字军百科(Wikia)
十字軍東征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第八次 | 第九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