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新时评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悟精神伟力 写时代华章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秦睿
发布时间:2024-08-28 08:09:30
编辑:孔令磊

江源平

1

  金银滩草原芳草萋萋。在场记忆,超出想象;未远荣光,撼人心魄。

  透过这片土地平静的外表,思绪回到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

  1958年的历史天空,被核讹诈、核垄断的阴云笼罩。8月,一支20多人的队伍,带着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吉普车,悄然打破金银滩千年的沉寂。一个代号为“221”的工程,让这片草原肩负起不同寻常的使命。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东方巨响响彻寰宇,一股强烈冲击波震惊世界。《法兰克福评论报》说到,世界在10月16日的爆炸之后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了。

  今天,无数参观者来到这个曾经在地图上被悄悄抹去的地方,站在纪念碑前瞻仰。让人们探寻的,不仅是“神秘禁区”发生过的故事,还有推动一切发生背后的力量。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奋斗者在艰难条件下,完成人类文明史上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

  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地方,也淬炼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字字珠玑、意蕴深远,正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下的对垒之力,正是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支撑之力。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指引赓续红色血脉的方向。

  传奇已去,功在千秋,精神不朽。在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与历史对话,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挖掘伟力和真谛,照亮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书写新的诗篇!

2

  有些选择,令人深思。

  1951年,杨承宗的目光穿过巴黎繁华的街景,他的面前,一边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职位和55万法郎的年薪,一边是回国后天差地别的科研条件和500公斤小米的每月报酬。1956年,郭永怀就要踏上阔别16年的故土,而回国意味着要放下在应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国际声望和光彩前途。1958年,46岁的王承书专业已经定型,自此3次选择找上她,每次面对的都是摘下光环从零开始,隐姓埋名默默无闻。

  是“小我”还是“大我”?

  “居里夫人,我恐怕要辜负您的期望了。”杨承宗轻轻走进导师的办公室,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烧掉自己视若珍宝的资料手稿,郭永怀表达愿付上一切代价的决然,摆脱会被扣留的“累赘”。认定“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王承书,三次说出“我愿意”,再无多言。

  从过去到现在,作出常人难以作出的选择,怎么会没有不理解的声音?可是家国飘摇,风来欲倒,经历过山河破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科学家们,怎么会不明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敏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的确,没有国,哪有家?个人的流转颠簸永远与祖国的兴衰荣辱连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漫长演进史最为深刻的总结。对国家的忧患、对民族的责任,塑造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爱国精神,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国梦浩荡前行,在每个时代光耀河山。

  读懂这些选择,也就明白了他们的奉献为什么全然忘我,也就看清了难以解释的疑问、荡气回肠的奋斗、惊心动魄的力量——

  王淦昌化名“王京”,中断与外界联系整整17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邓稼先舍生忘死独自一人进入爆心,导致身体严重受损,在生命最后时间写下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极为重要的建议书,对妻子说:“希希,你手里的东西比你的生命还重要。”郭永怀和警卫员烧焦的遗体被分开时,拿出来的是完好无损的绝密文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至今热血犹殷红”,以身许国、心系人民,体现在无私的献身中,他们将得失看淡,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丹心赤诚,铁骨铮铮,守护隐秘而伟大的事业,完成热血与生命的深情书写。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胸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底色和灵魂,继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魂基因,彰显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如磐初心。

3

  这是一条在挑战与逆境中不断淬火的路。

  核讹诈、核威胁下的新中国,是在破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孱弱的工业能力连制造常规武器都困难,造核武器?像是天方夜谭。不仅如此,外部遭遇遏制、封锁、孤立和苏联突然撕毁合约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内部处于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不要提建设物资,连正常生活都难以为继。赫鲁晓夫断言:“中国(穷得)三个人穿一条裤子,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挑战是全方位的,逆境似乎毫无转机,可是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还是要“上马”。懦弱者颓然趴下,勇敢者傲然挺立!“围追堵截”不仅扑不灭意志,反而激起豪情,中国人民誓要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争气弹”。

  没有设备,靠人来。“九次运算”过程中仅有一台苏联生产的乌拉尔计算机,还能凭借的,只有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算盘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和研究人员昼夜不停地演算,一摞摞稿纸装了几十麻袋。没有工具,用土法。铁锅熬炸药、铜锯锯炸药、马粪纸做药膜,高危面前无退缩,匮乏的物质让精神更显高大。艰苦卓绝,乐天无畏。吹进饭里的沙子当作“胡椒面”、给一排排干打垒起名“向阳沟”,最困难的时候实验室的灯光最明亮。

  一切艰险皆成淬炼,一切磨难皆成锻造。从科学家到技术工,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多少上下求索的笃定、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他们以永不言败的顽强推动着共和国核武器事业前进的车轮,敢教日月换新天!从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历时5年3个月。

  在一穷二白中“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神话般的、不可想象的:“不能不令人感到,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决心和为实现这一决心而做的努力,是非同小可的。”

  勇往直前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这些人来时风华正茂、去时白发苍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如同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光明,让我们看到人的潜力、人的毅力、人的创造、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的可能性。

  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册中,“两弹一星”征途是极其辉煌的一页,也是一脉相承的一页。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受的苦难太多了,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拼搏的意志从未被战胜过,历经磨难信念愈坚、饱尝艰辛斗志更强,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中国的惊雷》中所描写的那样,共产党人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意志唤起难以想象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熔铸为“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推动信念淬火磨砺,推动共和国淬火成长。

4

  这是一项集全国之力向科技高峰进发的系统工程。

  拉开大协同、大攻关、大会战,从全国各地调遣的科技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金银滩,采用科研专家、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三结合”方针进行攻关,群情激昂、高歌猛进、势不可挡。

  在听到是为了国家的事情时,6000多牧民团结响应,赶着15万头牲畜离开繁衍生息的草原;在全国各地都缺乏物资时,全国人民节省出鱼类、肉食、黄豆支援核事业,万众一心、同风共雨、众志成城。

  以最广大最优秀力量的集结,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彭桓武、吴自良、邹世昌等人用了4年时间成功研制出“甲种分离膜”,造出原子弹的“心脏”;王方定小组在简陋工棚里经过978次试验,成功研制出引爆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勇攀高峰,做到了别人做到的,也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中国第一颗氢弹,体积和重量都比美国第一颗氢弹的十分之一还小,威力却比苏联第一颗氢弹大十倍,实现这一质的飞跃,仅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速度最快。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国一盘棋群策群力集智攻关,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组织协调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们的集体主义、我们的制度之所以有凝聚力,正是因为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是因为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汇聚起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协力的磅礴伟力,书写气吞山河的东方传奇。

  不畏浮云遮望眼,无限风光在险峰。“两弹一星”事业除了胜利没有退路,研究过程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征服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征服。“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科学家、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越是面对雄关险隘,越是奋发凌云壮志,挑战自我与极限,勇于立时代之潮头,增添“中国人一定行”的自信。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迈。“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于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5

  弦歌浩荡,承载红色记忆的金银滩,既是记录历史峰回路转的地标,更是刻录共产党人精神密码的图腾。八月,正是来到这里参观和培训的高峰,聆听宣讲和解说,有人潸然泪下,有人肃然起敬。历史看似无言,往往比雄辩更能带来启示,绵延其中的精神穿越时空,地火般奔腾的力量直击心灵。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中矗立起又一座丰碑,照亮我们的心灵家园,让我们看清来时路,看清该去向何方。

  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是因为“赶考”远未结束,我们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航——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没有团结奋斗的精神是不行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技术革命一日千里,想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没有那么一股劲是不行的。“两弹一星”精神对于今天,尤其是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今天,更有时代价值。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承平时最怕精神懈怠、贪图安逸、奢靡腐败,恰恰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时代面临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当看到少数党员干部信仰城池失守、精神旗帜变色,当看到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信仰流失、价值错乱、行为失范,“两弹一星”精神,对于物质极为丰富,却更加需要精神唤醒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我们能够摆脱“冷气”,扫除萎靡不振与精神衰败,塑造生机勃勃、强健刚毅的精神气质,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在复兴之路上继往开来。

  让精神的火焰,代代相传,永远向上。

6

  奔流不息的古老江水,在广袤青海大地上低语。这里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时至今日,从“嫦娥”探月、“神舟”飞天,到“海斗一号”万米海试、“地壳一号”向地球深处进发;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问世,到智能高铁跑出全球新速度……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

  再看高原大地,涌现出的尕布龙、王成元、朱治国等楷模,无不得益于这片热土丰厚的精神滋养;从抗震救灾现场到改革发展前线,处处能看到各民族手足相亲、精诚团结的感人场景,无不得益于这片厚土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光荣传统。

  伟大精神,激荡青海奋进能量。如今的青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对绿色梦想的孜孜追求,以建设产业“四地”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以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使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伟大精神,焕发青海浩然正气。青海的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鼓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曾在回望发展历史时指出:“青海发展能有今天的好局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青海人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只有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循着足迹,汲取力量,经过一场转变观念意识、治理政治生态的作风整治,全省上下以大境界、大格局、大情怀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嘹亮旋律唱好奋进之歌。

  勇气的激励、作风的砥砺,一次又一次证明,伟大精神可追可及,因为这样的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看看自己面对繁重任务时,能否挺起脊梁、敢于担当;问问自己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否站稳脚跟、不改初心。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把前人的爱国精神、奉献境界、奋斗勇气、实践智慧落地于过好思想关、精神关、行动关,我们就能传承不息薪火,续写时代答卷,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承载伟大精神的红色资源,就像蕴藏力量之源的宝库、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砥砺品格、铸魂育人、凝聚力量,是我们的使命。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人员广泛走访、大量搜集、悉心整理,讲好“两弹一星”故事。深耕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沃土,青海的多元文化、绵长文脉在传承发展中昂扬新的生命力。结晶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伟大精神,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奔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7

  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

  “两弹一星”事业雄辩证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两弹一星”精神恒星闪耀,留存于日升月落的永恒,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增强中国人的骨气,昂扬中国人的自信。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依然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李大钊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以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和思想资源,作为坚定前行在自己的历史大道上的底色和动力,拼搏以筑梦想,坚韧无畏风雨,恰如青年马克思所言:“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攻坚克难的创造性,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青藏高原精神,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前进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执笔:秦睿)

推荐阅读
陈刚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督导调研
吴晓军: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2024网络视听赋能青海文旅交流会落幕
《你好,玛沁》系列影片在青海西宁举行首映活动
关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省委网信办公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典型案例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举行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以“纸”为媒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24H热点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西海论坛】助力“青”货出青 激发经济新活力——...
【西海论坛】在赛事“吸引力”上做文章
以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时评】推进审判管理提质增效 全面深化司法改革
【也说】向“新”向“绿”,突围新型工业化赛道
【西海论坛】释放数字消费新动能——经济新观察(13)
【党建新论】因地制宜破解县域发展“人才瓶颈”
【党建新论】基层治理需“轻车熟路”“厉兵秣马”
【西海论坛】走好思政课的新时代路径
热点图片
íÆí·ܽøÆßÊ®ÔØ Í¬ÐÄÆ×длªÕ¡ª¡ªÇຣʡ»¯Â¡»Ø×å×ÔÖÎÏسÉÁ¢70ÖÜÄêÇì×£´ó»á²à¼Ç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
¡¾ÀμÇÖöÍРʵ¸ÉóÆÐС¿½ø¡°ÖÐÐÄ¡±ÃÅ ½â¡°°Ù¼Ò¡±ÓÇ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¾×æ¹úºÃ ¼ÒÏçÃÀ¡¿¡°ÅàÑøÒ»Ö§´ø²»×ßµÄÒ½ÁƶÓÎ顱
【祖国好 家乡美】“...
¡¾µ³ÆìÔÚ»ù²ãÒ»Ï߸߸ßÆ®Ñµ³Æì»ÔÓ³ÐÂÕ÷³Ì ʵ¸ÉóÆÐÐÔÚÒ»Ïß¡¿ÒÔ¡°Ö½¡±ÎªÃ½ »æ¾ÍÏç´åÕñÐË»­¾í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¾´«³ÐºëÑï¡°Á½µ¯Ò»ÐÇ¡±¾«Éñ¡¿Ç°ÐеÄÁ¦Á¿¡ª¡ª´«³ÐºëÑï¡°Á½µ¯Ò»ÐÇ¡±¾«Éñ×ÛÊö£¨Ï£©
【传承弘扬“两弹一...
¡¾×æ¹úºÃ ¼ÒÏçÃÀ¡¿ÕÕ±ÚɽϺ÷ç¹â
【祖国好 家乡美】照...
Çຣ´óͨÏØ7ÍòĶÀäÁ¹Ê߲˽üÆß³ÉÏúÍùÊ¡Íâ
青海大通县7万亩冷凉...
¡¾×ß½ø221 Ö¾´ÔªÑ«¡ª¡ª´«³ÐºëÑï¡°Á½µ¯Ò»ÐÇ¡±¾«Éñ¡¿²ÝÔ­Éî´¦µÄÉñÃØСվ
【走进221 致敬元勋...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悟精神伟力 写时代华章

青海日报
2024-08-28 08: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悟精神伟力 写时代华章

青海日报
2024-08-28 08: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悟精神伟力 写时代华章

  • 2024-08-28 08:09:30
  • 来源:青海日报

江源平

1

  金银滩草原芳草萋萋。在场记忆,超出想象;未远荣光,撼人心魄。

  透过这片土地平静的外表,思绪回到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

  1958年的历史天空,被核讹诈、核垄断的阴云笼罩。8月,一支20多人的队伍,带着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吉普车,悄然打破金银滩千年的沉寂。一个代号为“221”的工程,让这片草原肩负起不同寻常的使命。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东方巨响响彻寰宇,一股强烈冲击波震惊世界。《法兰克福评论报》说到,世界在10月16日的爆炸之后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了。

  今天,无数参观者来到这个曾经在地图上被悄悄抹去的地方,站在纪念碑前瞻仰。让人们探寻的,不仅是“神秘禁区”发生过的故事,还有推动一切发生背后的力量。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奋斗者在艰难条件下,完成人类文明史上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

  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地方,也淬炼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字字珠玑、意蕴深远,正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下的对垒之力,正是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支撑之力。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指引赓续红色血脉的方向。

  传奇已去,功在千秋,精神不朽。在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与历史对话,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挖掘伟力和真谛,照亮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书写新的诗篇!

2

  有些选择,令人深思。

  1951年,杨承宗的目光穿过巴黎繁华的街景,他的面前,一边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职位和55万法郎的年薪,一边是回国后天差地别的科研条件和500公斤小米的每月报酬。1956年,郭永怀就要踏上阔别16年的故土,而回国意味着要放下在应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国际声望和光彩前途。1958年,46岁的王承书专业已经定型,自此3次选择找上她,每次面对的都是摘下光环从零开始,隐姓埋名默默无闻。

  是“小我”还是“大我”?

  “居里夫人,我恐怕要辜负您的期望了。”杨承宗轻轻走进导师的办公室,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烧掉自己视若珍宝的资料手稿,郭永怀表达愿付上一切代价的决然,摆脱会被扣留的“累赘”。认定“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王承书,三次说出“我愿意”,再无多言。

  从过去到现在,作出常人难以作出的选择,怎么会没有不理解的声音?可是家国飘摇,风来欲倒,经历过山河破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科学家们,怎么会不明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敏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的确,没有国,哪有家?个人的流转颠簸永远与祖国的兴衰荣辱连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漫长演进史最为深刻的总结。对国家的忧患、对民族的责任,塑造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爱国精神,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国梦浩荡前行,在每个时代光耀河山。

  读懂这些选择,也就明白了他们的奉献为什么全然忘我,也就看清了难以解释的疑问、荡气回肠的奋斗、惊心动魄的力量——

  王淦昌化名“王京”,中断与外界联系整整17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邓稼先舍生忘死独自一人进入爆心,导致身体严重受损,在生命最后时间写下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极为重要的建议书,对妻子说:“希希,你手里的东西比你的生命还重要。”郭永怀和警卫员烧焦的遗体被分开时,拿出来的是完好无损的绝密文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至今热血犹殷红”,以身许国、心系人民,体现在无私的献身中,他们将得失看淡,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丹心赤诚,铁骨铮铮,守护隐秘而伟大的事业,完成热血与生命的深情书写。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胸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底色和灵魂,继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魂基因,彰显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如磐初心。

3

  这是一条在挑战与逆境中不断淬火的路。

  核讹诈、核威胁下的新中国,是在破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孱弱的工业能力连制造常规武器都困难,造核武器?像是天方夜谭。不仅如此,外部遭遇遏制、封锁、孤立和苏联突然撕毁合约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内部处于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不要提建设物资,连正常生活都难以为继。赫鲁晓夫断言:“中国(穷得)三个人穿一条裤子,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挑战是全方位的,逆境似乎毫无转机,可是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还是要“上马”。懦弱者颓然趴下,勇敢者傲然挺立!“围追堵截”不仅扑不灭意志,反而激起豪情,中国人民誓要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争气弹”。

  没有设备,靠人来。“九次运算”过程中仅有一台苏联生产的乌拉尔计算机,还能凭借的,只有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算盘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和研究人员昼夜不停地演算,一摞摞稿纸装了几十麻袋。没有工具,用土法。铁锅熬炸药、铜锯锯炸药、马粪纸做药膜,高危面前无退缩,匮乏的物质让精神更显高大。艰苦卓绝,乐天无畏。吹进饭里的沙子当作“胡椒面”、给一排排干打垒起名“向阳沟”,最困难的时候实验室的灯光最明亮。

  一切艰险皆成淬炼,一切磨难皆成锻造。从科学家到技术工,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多少上下求索的笃定、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他们以永不言败的顽强推动着共和国核武器事业前进的车轮,敢教日月换新天!从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历时5年3个月。

  在一穷二白中“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神话般的、不可想象的:“不能不令人感到,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决心和为实现这一决心而做的努力,是非同小可的。”

  勇往直前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这些人来时风华正茂、去时白发苍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如同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光明,让我们看到人的潜力、人的毅力、人的创造、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的可能性。

  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册中,“两弹一星”征途是极其辉煌的一页,也是一脉相承的一页。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受的苦难太多了,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拼搏的意志从未被战胜过,历经磨难信念愈坚、饱尝艰辛斗志更强,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中国的惊雷》中所描写的那样,共产党人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意志唤起难以想象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熔铸为“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推动信念淬火磨砺,推动共和国淬火成长。

4

  这是一项集全国之力向科技高峰进发的系统工程。

  拉开大协同、大攻关、大会战,从全国各地调遣的科技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金银滩,采用科研专家、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三结合”方针进行攻关,群情激昂、高歌猛进、势不可挡。

  在听到是为了国家的事情时,6000多牧民团结响应,赶着15万头牲畜离开繁衍生息的草原;在全国各地都缺乏物资时,全国人民节省出鱼类、肉食、黄豆支援核事业,万众一心、同风共雨、众志成城。

  以最广大最优秀力量的集结,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彭桓武、吴自良、邹世昌等人用了4年时间成功研制出“甲种分离膜”,造出原子弹的“心脏”;王方定小组在简陋工棚里经过978次试验,成功研制出引爆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勇攀高峰,做到了别人做到的,也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中国第一颗氢弹,体积和重量都比美国第一颗氢弹的十分之一还小,威力却比苏联第一颗氢弹大十倍,实现这一质的飞跃,仅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速度最快。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国一盘棋群策群力集智攻关,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组织协调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们的集体主义、我们的制度之所以有凝聚力,正是因为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是因为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汇聚起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协力的磅礴伟力,书写气吞山河的东方传奇。

  不畏浮云遮望眼,无限风光在险峰。“两弹一星”事业除了胜利没有退路,研究过程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征服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征服。“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科学家、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越是面对雄关险隘,越是奋发凌云壮志,挑战自我与极限,勇于立时代之潮头,增添“中国人一定行”的自信。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迈。“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于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5

  弦歌浩荡,承载红色记忆的金银滩,既是记录历史峰回路转的地标,更是刻录共产党人精神密码的图腾。八月,正是来到这里参观和培训的高峰,聆听宣讲和解说,有人潸然泪下,有人肃然起敬。历史看似无言,往往比雄辩更能带来启示,绵延其中的精神穿越时空,地火般奔腾的力量直击心灵。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中矗立起又一座丰碑,照亮我们的心灵家园,让我们看清来时路,看清该去向何方。

  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是因为“赶考”远未结束,我们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航——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没有团结奋斗的精神是不行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技术革命一日千里,想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没有那么一股劲是不行的。“两弹一星”精神对于今天,尤其是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今天,更有时代价值。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承平时最怕精神懈怠、贪图安逸、奢靡腐败,恰恰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时代面临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当看到少数党员干部信仰城池失守、精神旗帜变色,当看到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信仰流失、价值错乱、行为失范,“两弹一星”精神,对于物质极为丰富,却更加需要精神唤醒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我们能够摆脱“冷气”,扫除萎靡不振与精神衰败,塑造生机勃勃、强健刚毅的精神气质,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在复兴之路上继往开来。

  让精神的火焰,代代相传,永远向上。

6

  奔流不息的古老江水,在广袤青海大地上低语。这里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时至今日,从“嫦娥”探月、“神舟”飞天,到“海斗一号”万米海试、“地壳一号”向地球深处进发;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问世,到智能高铁跑出全球新速度……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

  再看高原大地,涌现出的尕布龙、王成元、朱治国等楷模,无不得益于这片热土丰厚的精神滋养;从抗震救灾现场到改革发展前线,处处能看到各民族手足相亲、精诚团结的感人场景,无不得益于这片厚土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光荣传统。

  伟大精神,激荡青海奋进能量。如今的青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对绿色梦想的孜孜追求,以建设产业“四地”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以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使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伟大精神,焕发青海浩然正气。青海的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鼓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曾在回望发展历史时指出:“青海发展能有今天的好局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青海人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只有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循着足迹,汲取力量,经过一场转变观念意识、治理政治生态的作风整治,全省上下以大境界、大格局、大情怀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嘹亮旋律唱好奋进之歌。

  勇气的激励、作风的砥砺,一次又一次证明,伟大精神可追可及,因为这样的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看看自己面对繁重任务时,能否挺起脊梁、敢于担当;问问自己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否站稳脚跟、不改初心。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把前人的爱国精神、奉献境界、奋斗勇气、实践智慧落地于过好思想关、精神关、行动关,我们就能传承不息薪火,续写时代答卷,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承载伟大精神的红色资源,就像蕴藏力量之源的宝库、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砥砺品格、铸魂育人、凝聚力量,是我们的使命。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人员广泛走访、大量搜集、悉心整理,讲好“两弹一星”故事。深耕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沃土,青海的多元文化、绵长文脉在传承发展中昂扬新的生命力。结晶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伟大精神,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奔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7

  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

  “两弹一星”事业雄辩证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两弹一星”精神恒星闪耀,留存于日升月落的永恒,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增强中国人的骨气,昂扬中国人的自信。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依然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李大钊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以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和思想资源,作为坚定前行在自己的历史大道上的底色和动力,拼搏以筑梦想,坚韧无畏风雨,恰如青年马克思所言:“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攻坚克难的创造性,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青藏高原精神,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前进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执笔:秦睿)

作者 秦睿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