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标题头条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综述(下)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发布时间:2024-08-27 07:49:16
编辑:何继红
原子城纪念馆。殷之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精神的力量,有时远不能以寻常标尺衡量。

  如果忽略过程、只看结果,金银滩见证的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串联着一个个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

  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研工作者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辉煌成就!

  如果只观其表、不究其里,金银滩见证的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流传着一段段不可思议的人生传奇。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谱写了一部爱国奉献的壮丽史诗!

  奇迹、传奇,将这两幅满是惊叹号的图景叠合,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今天,当我们重返金银滩,翻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册中这极其辉煌的一页,能够看到无数前辈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深情书写的二十四个大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学员正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参加培训。咸文静 摄

  一

  “两弹一星”精神。看到这几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

  文化的差异、观念的不同、了解的深浅,让人们对在金银滩上发生的一切,可以有也确实有千差万别的解读。但无论站在怎样的立场和视角,都会认同这样的判断——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一种选择——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这是一种奉献——1958年的那个深秋,为了祖国的需要,6000余户牧民离开那片世代繁衍生息的热土,谱写了一曲历经磨难、重建家园的壮歌。

  这是一种信仰——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曾在221基地工作过的孙希这样回应他人的钦佩:“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也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种苹果树是我报效祖国唯一的方法的话,我可以去种苹果树。”“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些流淌着真情实感的话语,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把铝壶闹革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可“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成了时代共识。它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行;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它一直伴随着时代发展;“两弹一星”精神从未停顿,它一直引导着奋斗者前行。

游客参观原子城纪念馆。魏雅琪 摄

  二

  当事件成为历史,精神便在后人解读中得以留存,在后人的继承中获得永生。

  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之一,青海一直在积极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代代青海儿女用行动把“两弹一星”精神转化成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那段发生在金银滩的往事从未走出我们的视线。

  它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600余幅图片、928件革命文物,展览以宏大的叙事逻辑,将传统图片、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从高度、广度、深度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实践过程,体现基地重大的历史贡献,彰显出了“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它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里。立足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红色资源优势,学院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线,持续建立包括国内“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专家、知名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教授、参与过“两弹”研制工作的各领域专业人士及其子女等精神传承者、历史见证者和事业亲历者在内的特聘教授“百人库”。

  它在名为《青春铸剑221》的歌剧里。告别爱人前往金银滩、甚至连亲生骨肉都未曾得见的科技工作者;仅仅一墙之隔却因为保密政策不知彼此所在的青年爱侣;故地重访,方才揭开了当年伤疤的母女……每一段故事都是一群人生命旅程的投射。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我们看到,在“创造者”之后,不同领域的传承者,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她是原子城纪念馆的全国优秀讲解员王致玲——“有位科学家曾说过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我是不是也能把讲解当作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呢?我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她是刚刚入职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选调生黄子珂——“在海晏这样一个拥有‘红色基因’的地方,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不怕困难,不计得失,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为改善基层群众的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他是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年轻教师才项南杰——“在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后,我从实际工作出发,申报课题、开发课程,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学员去了解历史、了解前辈的报国热情,并拥有真正的精神传承,让他们觉得‘两弹一星’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

  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有人这样概括:“两弹一星”精神展现了中国人自尊自觉的志气,彰显了中国人自强自立的骨气,奠定了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底气。

  虽然已经是第三次来到金银滩草原,但来自甘肃酒泉的退休干部刘波依然感慨万千。在原子城纪念馆,年近七旬的他走得很慢,看得很细。“这样的展览太有意义了!虽然之前有一些了解,但今天看到这些资料、听到这些故事,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伴随着精神的追寻,事业也在延续。

  今天,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诞生地,各族儿女正在续写这本厚重的“传承日记”。从三江源头到湟水河畔,从柴达木盆地到祁连山下,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刚刚获得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的潘彤是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潘彤工作室”在去年入选“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

  对于一个集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青年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工作室来说,如何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潘彤想过很多。

  “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成员都了解这段历史,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并在找矿实践中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培养更多青海本土的地质勘探系统的人才。”

  2022年援青之前,临沂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海晏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崇福就曾到过金银滩。虽然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参加培训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开始,任崇福协调、组织20多批次、1000余名党员干部从临沂市前来学习。

  “去年当地想编排一出名为《金银滩》的话剧。听说缺少编导和舞美,我立即对接临沂市文旅局,派来团队前来编排。完成后不仅在海北州、西宁市进行了多次演出,还把这段故事讲到了山东。”

  对于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袁上来说,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培训让他真正意义上了解到了这段真实、厚重而又伟大的历史。

  “‘两弹一星’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它不仅激励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更让我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今后的课堂上给我的学生讲好‘两弹一星’的故事、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以及221基地无数无名英雄的故事,帮助他们学习、内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到,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无不伴随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使命任务,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两弹一星”精神显得更加珍贵、更加重要。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这样唱道: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我!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吴晓军: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2024网络视听赋能青海文旅交流会落幕
《你好,玛沁》系列影片在青海西宁举行首映活动
关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省委网信办公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典型案例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举行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以“纸”为媒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24H热点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传承...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挺起的脊梁——传承...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绿水青山间 潜景无限好
【走进221 致敬元勋——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暨二〇二三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创”在高原 动能澎湃——写在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暨...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以“绿色...
省政府与中国联通阿里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陈刚吴晓...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建好自然保护地 勾勒人与自...
热点图片
ÇຣÃñºÍ£º»ÆºÓ°¶ÅÏ ¼¤ÇéÄɶÙÇì·áÊÕ
青海民和:黄河岸畔 ...
´¨ÇàÌú·½¨ÉèÅܳö¡°¼ÓËٶȡ±¡ª¡ª×ß½øÖصãÏîÄ¿½¨ÉèÏÖ³¡¢Ù
川青铁路建设跑出“...
¡¾×ß½ø221Ö¾´ÔªÑ«¡¿×¡ÔÚ¡°ÐÅÏ䡱ÀïµÄÈËÃÇ
【走进221致敬元勋】...
ÊÇ¡°Ô®ÇࡱҲÊÇ¡°Ô¶Çס±¡ª¡ªÉϺ£¶Ô¿ÚÖ§Ô®¹ûÂ幤×÷¼ÇÊÂ
是“援青”也是“远...
¸ßÔ­ÇïÔÏÓ³ÂÌÒð ×ãÇòÖ®»êȼ¼¤Ç顪¡ª¡°Ç೬ÁªÈü¡±µÚÊ®ÂÖº£±±ÖÝÖ÷³¡¼ûÎÅ
高原秋韵映绿茵 足球...
´óµÀ¡°Ò»Ä¨éÙ¡± ×îÊÇůÈËÐÄ
大道“一抹橘” 最是...
Ò»³¡±¼¸°Ñ©±ªµÄ¾È»¤¡ª¡ªÎ÷Äþ´òÔì¡°Ñ©±ªÖ®¶¼¡±ÏµÁб¨µÀ¢ß
一场奔赴雪豹的救护...
ÒÔ×ãÇòΪý ¼¤·¢Ïû·Ñ»îÁ¦¡ª¡ª¡°Ç೬ÁªÈü¡±µÚÊ®ÂÖº£ÄÏÖÝÖ÷³¡¼ûÎÅ
以足球为媒 激发消费...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综述(下)

青海日报
2024-08-27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综述(下)

青海日报
2024-08-27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综述(下)

  • 2024-08-27 07:49:16
  • 来源:青海日报
原子城纪念馆。殷之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精神的力量,有时远不能以寻常标尺衡量。

  如果忽略过程、只看结果,金银滩见证的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串联着一个个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

  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研工作者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辉煌成就!

  如果只观其表、不究其里,金银滩见证的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流传着一段段不可思议的人生传奇。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谱写了一部爱国奉献的壮丽史诗!

  奇迹、传奇,将这两幅满是惊叹号的图景叠合,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今天,当我们重返金银滩,翻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册中这极其辉煌的一页,能够看到无数前辈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深情书写的二十四个大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学员正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参加培训。咸文静 摄

  一

  “两弹一星”精神。看到这几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

  文化的差异、观念的不同、了解的深浅,让人们对在金银滩上发生的一切,可以有也确实有千差万别的解读。但无论站在怎样的立场和视角,都会认同这样的判断——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一种选择——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这是一种奉献——1958年的那个深秋,为了祖国的需要,6000余户牧民离开那片世代繁衍生息的热土,谱写了一曲历经磨难、重建家园的壮歌。

  这是一种信仰——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曾在221基地工作过的孙希这样回应他人的钦佩:“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也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种苹果树是我报效祖国唯一的方法的话,我可以去种苹果树。”“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些流淌着真情实感的话语,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把铝壶闹革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可“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成了时代共识。它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行;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它一直伴随着时代发展;“两弹一星”精神从未停顿,它一直引导着奋斗者前行。

游客参观原子城纪念馆。魏雅琪 摄

  二

  当事件成为历史,精神便在后人解读中得以留存,在后人的继承中获得永生。

  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之一,青海一直在积极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代代青海儿女用行动把“两弹一星”精神转化成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那段发生在金银滩的往事从未走出我们的视线。

  它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600余幅图片、928件革命文物,展览以宏大的叙事逻辑,将传统图片、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从高度、广度、深度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实践过程,体现基地重大的历史贡献,彰显出了“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它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里。立足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红色资源优势,学院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线,持续建立包括国内“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专家、知名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教授、参与过“两弹”研制工作的各领域专业人士及其子女等精神传承者、历史见证者和事业亲历者在内的特聘教授“百人库”。

  它在名为《青春铸剑221》的歌剧里。告别爱人前往金银滩、甚至连亲生骨肉都未曾得见的科技工作者;仅仅一墙之隔却因为保密政策不知彼此所在的青年爱侣;故地重访,方才揭开了当年伤疤的母女……每一段故事都是一群人生命旅程的投射。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我们看到,在“创造者”之后,不同领域的传承者,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她是原子城纪念馆的全国优秀讲解员王致玲——“有位科学家曾说过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我是不是也能把讲解当作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呢?我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她是刚刚入职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选调生黄子珂——“在海晏这样一个拥有‘红色基因’的地方,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不怕困难,不计得失,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为改善基层群众的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他是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年轻教师才项南杰——“在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后,我从实际工作出发,申报课题、开发课程,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学员去了解历史、了解前辈的报国热情,并拥有真正的精神传承,让他们觉得‘两弹一星’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

  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有人这样概括:“两弹一星”精神展现了中国人自尊自觉的志气,彰显了中国人自强自立的骨气,奠定了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底气。

  虽然已经是第三次来到金银滩草原,但来自甘肃酒泉的退休干部刘波依然感慨万千。在原子城纪念馆,年近七旬的他走得很慢,看得很细。“这样的展览太有意义了!虽然之前有一些了解,但今天看到这些资料、听到这些故事,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伴随着精神的追寻,事业也在延续。

  今天,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诞生地,各族儿女正在续写这本厚重的“传承日记”。从三江源头到湟水河畔,从柴达木盆地到祁连山下,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刚刚获得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的潘彤是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潘彤工作室”在去年入选“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

  对于一个集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青年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工作室来说,如何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潘彤想过很多。

  “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成员都了解这段历史,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并在找矿实践中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培养更多青海本土的地质勘探系统的人才。”

  2022年援青之前,临沂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海晏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崇福就曾到过金银滩。虽然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参加培训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开始,任崇福协调、组织20多批次、1000余名党员干部从临沂市前来学习。

  “去年当地想编排一出名为《金银滩》的话剧。听说缺少编导和舞美,我立即对接临沂市文旅局,派来团队前来编排。完成后不仅在海北州、西宁市进行了多次演出,还把这段故事讲到了山东。”

  对于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袁上来说,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培训让他真正意义上了解到了这段真实、厚重而又伟大的历史。

  “‘两弹一星’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它不仅激励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更让我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今后的课堂上给我的学生讲好‘两弹一星’的故事、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以及221基地无数无名英雄的故事,帮助他们学习、内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到,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无不伴随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使命任务,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两弹一星”精神显得更加珍贵、更加重要。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这样唱道: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我!

作者 咸文静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